Satellite
公告
艺苑博览

刘文星:以油彩演绎东方情韵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社    作者:周雪芹、石伟

  油画家刘文星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眼光深邃、举止优雅。他的恩师、中国油画学会副秘书长阎振铎先生说他“是一个有作为的人,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扎实稳健的奋斗之路

  刘文星自幼酷爱美术,小时候就很淘气地拿着铅笔到处涂鸦,电影票、电影里的情节都是他描绘的对象。14岁时,他跟随当兵的父亲到北京定居,经常去天安门旁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听美术讲座,画素描、画色彩,直到后来考上了北京教育学院美术系,他才结束了自由创作的状态。在学校,他接受了四年系统的学习,为今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从事美工工作多年,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先后到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

  1995年他在北京画院进修时,师从阎振铎先生,勤奋学习,技艺和修养提升得很快。他总是不停告诫自己:要画自己的感受,要不断提高鉴赏能力,要有悟性。在孜孜不倦的求学中,他逐渐领悟到外在物象、形、色与绘画基本规律间因人、因情、因性而迹化成完美作品的奥妙,并用画笔在画幅中去寻找心得。

  他说:“阎先生引导我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高速发展时期,让我对艺术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认识,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良师。我很崇拜他,常向他请教很多问题,但我仍然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古人云:“千卷益智,万里增识。”刘文星在学习与工作之余利用一切机会,遍走祖国的名山大川,思考为人与绘画的真谛。山间小溪边、崇山峻岭中、海滩边、草原上,他不断汲取滋养,酝酿创作激情。他一方面注重深入生活,获得充足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在钻研传统、提高运笔技巧的同时,注意开阔视野,借鉴中西艺术经验,探寻适合自己的表现语言。他在一次次跋山涉水的实地写生和实践的“跌打滚爬”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意画风。

让自己的画作既感人又娱人

  当我们站在刘文星五彩缤纷的画作前,看到无论是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的莽山荒野,还是长城绵延、镝楼点点的崇山峻岭,那些线条色块的咬合,淡赭与苍翠的叠砌,都显示出了无比的清新,让人充分领略了他那独特、省悟、直观的艺术感受。

  刘文星重视“体验”基础上的“写意表现”。他说,艺术史上素有体验派与表现派之分,前者重视生活体验、强调忠实于现实,后者视主观感受为艺术创作的第一要素,立“表现”为首要追求。但事实上,“体验”与“表现”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因为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而表现离不开体验为基础。他深信“表现”不是表面形式语言的阐释,而是立足于生活体验的“有感而发”。他既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如实描绘,也不赞同那些脱离现实、一味追求形式的做法。他非常重视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不断揣摩如何抓住生活中有特征的事物与景象,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独特的、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于生活,” 是他创作中的唯一标准。他忠实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让绘画独立存在,用凹凸不平的色彩将油画“触觉”的特殊功能突显。

  刘文星认为感情比技法重要。他的绘画不是照相式地再现风景,而是根据自己心灵的需要来取舍。靠着深厚的油画功底和独特的绘画技法,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将思想和意图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他喜欢把自己的心声融进绘画里,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一草一木。画中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倾诉着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他取象独特,章法经营别致,从容地抒泄心曲。他的画风是他在多种绘画实践基础上、融合中西的结果,是他多年人生体验、感悟、思考在艺术层面上的物化和浓缩。正如阎振铎先生所说:“他把一种体会变成一种情境;把瞬间变为永恒——一种心境的永恒。”

  吴冠中先生曾在《画韵美文》一书中提到艺术有两路:小路作品娱人,大路作品感人。刘文星说:“我希望我的画既娱人又感人。”

矢志不渝的长城情结

  “艺术家的心中要经常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对所画物,要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热爱,要有一种纯真的、痴情的、疯狂的关注。要经常对身边的生活保持一种敏感。”这是刘文星写在随笔《学画偶得》中的话。而他自己对长城的痴情则是这段话最好的旁注。

  每年的春、秋季,刘文星都会到北京延庆的大庄科残长城、怀柔黄花城、居庸关、八达岭进行采风写生,多年不辍。为创作的方便,为更好地“亲近”长城,他甚至把家从北京的闹市区搬到了离司马台长城不远的昌平。他说:“我爱长城,因为她巍峨、雄奇、绵延万里。我爱画长城,因为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他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母体,其次是传承,最重要的是创新。而今天人的创新就是明天后人的历史。”

  刘文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画长城,到如今已近10年。在他的笔下,古老的长城呈现出新的生命。他有多幅描绘长城的作品在全国性重要刊物上发表、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长城秋韵》参加了1999年6月的“北京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美术作品展”和“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司马台之路》参加了2000年7月举行的“北京纪念美协成立2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编入权威性资料、史料图集《今日中国美术》;《镝楼遗韵》参加了2001年11月的“中国油画大展”;《长城云帆》获2002年5月“全国美展优秀奖”;《长城云帆二》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展区;2003年8月,作品《居庸叠翠》、《长城云帆》编入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油画家百人作品集》。2004年6月《中国油画二十家——刘文星》个人油画专集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刘文星致力于用画笔描绘出长城的诗意。他画的《长城云帆》,既不雷同,又不杂乱,浑然谐和;既有色彩的微妙变化,又统一完整。画面上在重叠的色彩中,清晰可见长城垛口外一片蓝得沁人心脾的天空,天空的面积虽在画面上很小,却能让人感受到了它的深邃而远大。

  刘文星艺术追求的个性特点,是在其探索过程中始终关注于绘画的形式语言与民族审美经验的沟通,走着一条将油画艺术创作与当下文化精神生活相融合的道路。既探索以怎样的油画艺术语言形式来实现心中意象的显现,又使这种视觉形式的“言说”,能唤起一种中国情绪的审美体验,而描绘凝聚着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的长城便是他独特的发言“方式”。

  在探索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刘文星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审美取向和油画的色彩表现力融合起来。他说:“中国油画的步伐走得非常快,最近我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研究。我认为画家一定要知道画好看在哪?为什么好看?画面是如何构成的?一定要认真分析。”

  在刘文星散发着墨香的作品集中,有一张他在古北口长城上的留影,旁边是一篇《宁静致远》的小短文,文中说:“宁静是孤寂的,但很美。静下心来,许多纷乱的、复杂的、无序的事情,会在静默的时候迎刃而解。沉静下来,你才能理顺思绪、调整状态,认清方向,果断、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一直向前。”我们相信,刘文星将给中国的油画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期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